简答题

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及机理?如何消除?

正确答案

①增加食糜黏性
机理: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具有高度黏性,显著增加食糜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养分的同化作用,从而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阻碍被消化的养分接近小肠黏膜表面,因而阻碍养分的吸收;小肠内容物黏度的增加,会降低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同时阻止它们在黏膜表面上有效的相互作用。
②引起消化道形态和生理不良变化
机理: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使消化器官增大,蛋白质、脂类、电解质内源性分泌增加,从而减低它们在体内的存留。肠内高黏度环境会降低肠内PH,而低PH则会刺激胰脏分泌。
③影响生理活性物质作用
机理: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和一些消化菌结合,降低其活性;同时和胆汁盐、脂类、胆固醇结合,影响小肠脂类代谢。
④扰乱后肠道微生物区系
机理:饲粮中非淀粉多糖在上部肠道不被消化,进入下部肠道成为厌氧微生物发酵、增殖的碳源,故在后肠道产生大量生孢梭菌等厌氧微生物。其中,某些生孢梭菌产生毒素,从而抑制畜禽生长。此外,肠内细菌数量增多会刺激肠道,增厚肠道粘膜层,损害微绒毛,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
消除方法:酶处理(非淀粉多糖降解酶)、水处理、饲粮中添加抗生素(调节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区系)。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