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3 个小题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材料一: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引发各界的关注和议论。其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一。以下是师生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让我们一上进心参与探究。
[问题反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例如机械的应试教育、繁重的课业负担等等。
材料二:[观点辨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材料三:[学法研究]
自陕西省“五严”规定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比以前多了很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坐而论道,习惯于安于现状。面对学习方法的变革,无所适从者有之,放任自流者有之,不得其门而入者有之……

简答题1

结合材料一,请探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经济、文化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确答案

经济方面:
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扼杀了学生个性,影响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就业。
②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③不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路。
文化方面:
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违背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是一种狭隘的教育观念的反映,势必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②严重损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抑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③不利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解析

简答题2

结合材料二,有人认为,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减负一定能实现。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①我国政府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减负的实现。
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必须坚持学的教育方针。
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要加强监督;公民应增强主人翁意识,依法有序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自觉推进减负的实现。
题中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答案解析

简答题3

结合材料三,请你为该校的自主学习状况调查表设计四个问卷调查题,并依据你所了解的学校和个人实际,就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哲学思考。(哲学思考至少涉及三个角度) 自主学习状况调查表

正确答案

所提问题如:主动复习预习、课堂积极发言、整理错题集、课外阅读有益书籍、总结学习方法等(所提问题要与自主学习有关)。
哲学思考至少涉及三个角度:
唯物论角度:作为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接受知识,勤奋学习,锐意进取。遵循学习规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计划。
辩证法角度:
①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构建知识网络,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②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我们一方面要有所侧重,另一方面又要统筹兼顾各门课程的协调发展。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统筹各科的学习分配,争取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认识论角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深化知识,同时将的学知识服务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探究题: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探究题: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探究题: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材料一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