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3 个小题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简答题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正确答案

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答案解析

该问题可以转换成材料中体现了黄宗羲思想中的哪些儒家因素,又又哪些突破或创新之处,从材料一,二直接归纳即可,即继承性: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创新表现: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简答题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正确答案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解析

从材料二文字中能看出作者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和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此角度出发评价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简答题3

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正确答案

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解析

从材料三文字信息中能够发现继承传统和中西交流对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显然黄宗羲的思想为近代中国革命派所继承,同时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想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西方“交流”的结果,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
相似试题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两者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