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5 个小题

材料一: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简答题1

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并概括其理由。

正确答案

收取利息方面;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

答案解析

根据“取息是不得已的,”可知,是有关利息方面的,由“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可知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
简答题2

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正确答案

观点:德国的政治制度民主化程度较高。
论证:普选产生的国会享有立法权,对帝国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反对党有活动自由并对执政者能起一定牵制作用;德意志帝国有新闻、结社、言论等自由。

答案解析

根据“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可知作者不趁人德意志民主不是假民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依据是“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
简答题3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它给我们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三权分立;保证人才选拔、官吏任用的公平与公正;加强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为建立有效的选拔人才和政府监督机制提供了有益启示。

答案解析

简答题4

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国内,对坚持改革产生了质疑。邓小平视察深圳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解析

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较容易得出。国内面对一系列困惑,邓小平及时进行了南方谈话,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谜团,政府及时召开了十四大,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简答题5

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正确答案

主题:变革与社会进步(发展)
论证:从变革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证。例如:变革,去除弊端,促进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社会的进步、发展,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变革。

答案解析

主题应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证。两者关系式相互的,互相依存的,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各出社会弊病,反过来,社会进步和发展了又会进一步为改革开辟道路,有利于改革全方位的进行,以及改革效果的显现。
相似试题
  • 材料一: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辞海》中解释一位名人的内容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在政治上属于旧党。”据此可推断此人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一也。” 材料二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材料三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材料四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五黑格尔说:“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在根本方向上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异同?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一也。” 材料二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材料三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材料四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五黑格尔说:“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