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史学界几乎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同看法,关于“闭关锁国”有如下三种观点:甲: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在对外交往中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乙:闭关锁国是对16世纪以后欧洲海盗商人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答复丙:闭关锁国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

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B甲、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C甲、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D只有甲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闭关锁国的影响。正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负面影响: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选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试题
  • 20世纪著名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作为长时段的实在,文明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事实上,近百年来的史学,除人为的断代史和个别的长时段解释外,几乎都是以‘重大事件’为中心的政治史,历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短时间。”由此可见,罗布代尔认为史学研究应该() ①放弃政治史的研究②穷尽人类一切历史③进行长时段的研究④整体把握人类文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简答题查看答案

  • 2013年10月,有着“金牌编剧”和“平民作家”之称的高满堂获得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将其放到大历史中去表现,用寻常百姓的离合悲欢,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变革。高满堂的成功说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①新航路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工业革命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