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2 个小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简答题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

答案解析

历史背景从材料一中“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可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从“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和“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的信息可概括出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从“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洋务运动的开展。
简答题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正确答案

原因: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

答案解析

原因从材料二中“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可归纳出郭嵩焘的思想较之其他官僚更为激进,再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归纳出国内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西学的传播还不够充分等。
相似试题
  • 材料:1793年,乾隆83岁大寿,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793年,乾隆83岁大寿,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793年,乾隆83岁大寿,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793年,乾隆83岁大寿,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海禁政策的影响。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