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2 个小题

阅读孟轲《寡人之于国也》一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简答题1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段意。

正确答案

阐发了孟子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根本措施。

答案解析

简答题2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另外,孟子提倡农业经济的多样化。他倡导大力进行副业生产,他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个家庭如有五亩宅院,就要在上面种桑养蚕,饲养家禽家蓄,这样就可以使五十岁以上的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天天吃肉了,这就达到了生活的小康境界。由此可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政策,孟子早已提出。
所以,总结来说,这段话主要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次是关于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思想。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段话分为几层(并说出每层的起止处)?概括每层大意。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鲁迅《风波》中的一段文字: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六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