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请以《我与地坛》为主要文本,谈谈史铁生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

正确答案

《我与地坛》,以“我”与北京地坛公园十五年的“交往”为叙述的主线,将个人的生命意识投射于公园中的一草一木,在凝思中由对个人经历的感伤逐渐理解了个体生存的种种难题,并进而超越个人命运的沉思而转向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最终达到对宇宙生生不息的精神的体认与皈依,使个体生命与情感趋于完美的宁静。
整篇散文,没有刻意的安排,从自己不经意地到地坛写起,地坛对于渴望“孤独”的“我”正是一个合适的去处,此后便经常去地坛沉思默想,由自己的遭遇写起,再写到母亲,写到园子里常常见到的人。但“我”对于生命的沉思,却随着在地坛中与草木人物的相遇,随着自己思考的深入,而扩展了,由对于个体生命的凝思走向对徊于地坛的,同属社会边缘人物的人的关注,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
作者与地坛的感情,带着宿缘得遇之感:“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地坛的草木存在了数百年,而在“我”眼里,地坛是为了聆听我的倾诉而等待了这许多年,为“我”这个孤独不幸的人,为了抚慰“我”的创伤。当一个逃避的灵魂在这里得到抚慰之后,灵魂终于有了归宿。由此,“我”又思考起更为艰难的生之命题:“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这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事”。是生还是死,这样一个难题,在“我”突然遭遇变故之后,经常对自己发问,并纠缠于死亡的诱惑,而地坛让“我”想清楚了,人类最终的归宿都是死亡,对一个不变的结局,就不必如此热心,重要的是结局之前的道路。
地坛是“我”的心灵的家园,它的温馨宁静不会随着世事沧桑而改变,当对个体的思考走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就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心灵的探寻。“我”想到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歉意与亲情并存。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从“生、死、命运”这几个角度切入,谈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内涵。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关于《我与地坛》的叙述,正确的有()。

    多选题查看答案

  •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

    填空题查看答案

  • 下列关于散文《我与地坛》主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随想录》的作者是();《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回答》的作者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填空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