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
B说明实践的结果由认识主体决定
C说明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D说明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喝上干净水是我国干旱地区农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我国开展10多年来的援建“母亲水窖”活动是将雨水集到水窖储存,配备专用的雨水净化器,让干旱地区农民喝上干净水。“母亲水窖”的创意()
单选题查看答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0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因灾死亡3222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简答题查看答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0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因灾死亡3222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简答题查看答案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从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到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到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于人民。 材料二: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简答题查看答案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从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到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到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于人民。 材料二: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简答题查看答案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从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到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到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于人民。 材料二: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简答题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为建设美丽浙江,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近期需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意义十分重大。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 根据材料,请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中的有关知识分析浙江省政府为什么要着手抓好“五水共治”工作?
简答题查看答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0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因灾死亡3222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D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污染)”,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江水北调,一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
简答题查看答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江南水乡浙江全面展开“五水共治”。某治水专家说:供排水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必须发挥国有水务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浙江也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鼓励其他企业、资本进入水务市场。结合材料,面对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全面落实“五水共治”应怎样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