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用关键词“高科技、新材料、新生活”写一篇心得文章。(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高科技新材料给生活带来的两面性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有利亦有弊。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途径,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效益,为人类提供了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电脑、电话、汽车等现代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众多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似乎同样越来越让我们难以承受,越来越让我们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生存困境,甚至不得不让我们付出成倍的代价和加倍的回补,才能平复那些提高和改善背后的塌陷和毁损。
一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
生物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现代生物科技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而生物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科技不单单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改变了我们的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革新,通讯技术的提高,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幸福。
科技使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医疗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挽救了大量生命垂危的病人,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们认为的绝症,现在都顺利的成功的治疗了,现在发达的医疗技术,也可以是那些看不见光明的盲人,得以重见阳光。
科技也使通讯技术得到了飞跃的提高,因为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就算是远隔万里,也能通过视频看见对方,所以就有了“地球村”的说法。以前飘洋过海是多么辛酸的事,因为距离的遥远,使人们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在见上一面。可现在,不仅有电话手机之类可以随时报告行踪,还有电脑、网络、视频可以随时传递图象,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人也马上能知道。
科技改变了一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使人们迈向更高的文明,我们应该感谢它,但是当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技是一枚双刃剑。
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感谢科技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我们也无法阻挡科技负面影响的产生。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所需求的东西,而沉溺其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失去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和能力,依赖其飞速的发展也使我们成为了现代科技的一部分,被工具化和模式化。要说对人类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相信令人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现代发达的、时刻陪伴人们左右的信息网络科技了。
电脑。许多年青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只需每天坐在电脑前工作即可,很多人已经不习惯手写了,而用WORD处理的文件或信件经常不准确或漏字。”正是这些高科技的设备,使我们丧失了一些基本的能力。
网络。制造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尤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甚至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走上犯罪的道路;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三、科学合理的利用科技,使之真正造福人类。
虽然我们讨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的发展很明显需要高科技来推动,不能完全否认高科技,现代生活离不开高科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利用科技,使之真正造福人类。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高科技只是一种手段,问题不在于高科技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去运用它。所以,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平衡高科技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该怎样尽量减少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保持自我。
其次,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认清科技利与弊,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宣扬和利用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热爱并尊重科技,学好并利用好科技,同时调整好心态,克服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性,有意识地去使用它们,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减小高科技产品对自己生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调查自己学校或居住小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写一篇调查报告。(800字以上)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不能分割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我们通过考察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产生,又在社会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社会经济、物质生产、政治斗争、军事活动、意识形态等社会现象的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又促进科学的发展。社会不能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可能离开社会。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 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 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国际、国内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趋势、新情况、新经验得出的,它不仅概括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成果,继承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学学说,具有新的理论内容。许多学者把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地用一个公式描述: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为此,又有人提出现代高科技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应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两者的关系不再只是乘数规律,而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1)三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生产 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手工业向大工业生产过渡。大工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的技术革命,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也包括内燃机发明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两次以动力技术革新为主导的技术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以解放人力为目标的。目前,我们正处在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日益显示其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能力。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 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②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将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而科学技术也成为组织、管理、协调生产力中各要素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变了世界生产方式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科学技术直接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 ①用研究阶段。即选择社会需求进行实验研究,形成技术发明。 ②技术开发阶段。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试销。 ③产业化和商品化阶段。即形成生产线,规模生产,投放社会,获取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项经济活动,促使社会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则经济就愈发展,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经济生产值也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2)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推动了技术发展,而且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重要创造力量,不断完善着人类自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人们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表现,以及运用人的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最快、最及时的查询最新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网络使世界变小了。计算机手段的普及化和现代化,大大有利于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全体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开发人的智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人们又可通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使人类思维方式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一种新的视觉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也使人的认识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另外,科学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手段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也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更加促使当代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无法容忍,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形成的双重冲击,日益恶化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在,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自然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应对过去发展的过程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人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地球环境是唯一适合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在地球环境中,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适应于自然界先定的条件。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生存,解决衣、食、住等问题,才可能谈得上从事社会活动。在很长时期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域性的自然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和资源等。同时,当时的人类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尚无法深刻认识,因此,依赖自然界,甚至对自然顶礼膜拜是人类的唯一的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依赖自然界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自然界的相对独立性。人类不断试图对抗自然界的统治地位,表现出一种独立性,仿佛必须要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然而,人类表现出来的对抗自然的欲望,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独立性的增长,恰恰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加强。例如,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掠夺,只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的一种历史变化,而并不能完全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如果人类愚蠢地认为自己可以脱离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而可以不依赖自然界,即不承认自己行动必须服从于自然规律,那么,人和自然的矛盾就会加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现代生态危机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产生了环境问题。说到底,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要建立起一种既协调、又演进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产生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地深化,其含义已扩展到包括自然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各个领域。 2、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大致可以作如下表述: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应是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他们 对于物质、能量、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代际之间用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 源和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合作"。在国际社会和地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平等的原则,在空间范围 内,缩短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实现"资源-生产- 市场"内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协调"。人类社会要营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 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不断地被优化。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