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简述全口义齿垂直距离的确定方法、以及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正确答案

垂直距离为牙列呈正中时,鼻底至颌底的距离,也就是面下1/3的距离。牙列缺失和牙周组织吸收后,上下无牙颌形成的间隙名为颌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是借助上下托实现的。托是由基托与堤两部分组成。托有上下托之分,上下托间以平面相接触。
(1)定垂直距离的方法及依据
①利用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间隙的方法:在天然牙列存在时,当口腔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下颌处于休息的静止状态,上下牙列自然分开,无接触,叫做息止颌位,此时上下牙列间存在的间隙叫做息止间隙。一般息止间隙平均值约2~3mm,在义齿面也应存在这一间隙。因此,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一3mm,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②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两眼平视,将测量的瞳孔至口裂的距离作为确定垂直距离的数据。
③面部外形观察法;一般天然牙列存在并且咬在正中位时,上下唇呈自然接触闭合,口裂约呈平直状,口角不下垂,鼻唇沟和颏唇沟的深度适宜,面部下1/3与面部的比例是协调的,这种面部外形资料用作确定垂直距离的参考。
上述三种方法需在临床上参考使用,因为确定面部垂直距离不像测量某一物体的实际长度,在皮肤标记点上测量二者之间距离是难以十分精确的,况且息止间隙大小因人而异,瞳孔至口裂距离也并不是人人均与鼻底至颏底距离相等。重要的是要结合测量法,详细观察患者的面部外形,是否协调对称,需要医师的工作经验及一定的审美观。如果患者有拔牙前咬合位垂直距离的记录,则可作为无牙颌修复时确定垂直距离较好的参考。
(2)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①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大:表现为面部下1/3距离增大,上下唇张开,勉强闭合上下唇时,颏唇沟变浅,颏部皮肤呈皱缩状,肌张力增加,容易出现肌疲劳感。如以过大的垂直距离的托制成全口义齿,则义齿的高度偏大,肌紧张力增大可使牙槽嵴经常处于受压状态,久之可使牙槽嵴因受压而加速吸收,由于息止间隙过小,在说话和进食时可出现后牙相撞声,常需张大口进食,义齿容易出现脱位,而且咀嚼效能有所下降。
②垂直距离恢复得过小:表现为面部下1/3的距离减小,唇红部显窄,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深,颓部前突。用垂直距离过小的托制成的全口义齿戴入口中,看上去患者像没带义齿似的,息止间隙偏大。咀嚼时肌紧张度减低,咀嚼时用力较大,而咀嚼效能较低。时,鼻底至颌底的距离,也就是面下1/3的距离。牙列缺失和牙周组织吸收后,上下无牙颌形成的间隙名为颌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是借助上下托实现的。托是由基托与堤两部分组成。托有上下托之分,上下托间以平面相接触。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全口义齿的垂直距离如何确定?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述全口义齿修复时,垂直距离过高、过低有何不良影响?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全口义齿垂直距离过大的表现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全口义齿修复后,由于垂直距离过低可能造成的影响().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全口义齿戴入后,如果垂直距离过高可出现()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全口义齿修复后,由于垂直距离过高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全口义齿戴入后,由于垂直距离过高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患者,75岁,戴全口义齿10年,人工牙严重磨损,垂直距离低,牙槽嵴低平,义齿固位差。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患者,75岁,戴全口义齿10年,人工牙严重磨损,垂直距离低,牙槽嵴低平,义齿固位差。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