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 材料2 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 材料3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4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正确答案

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 材料2 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 材料3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4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结合材料3、4、说明俄罗斯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政策。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 材料2 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 材料3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4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 材料2 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 材料3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4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 材料2 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 材料3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4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关系发生转折,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毫无所获地作单方面让步了。——摘自俄《俄罗斯报》 材料2 由于莫斯科内部各种政见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最初阶段之特点的建立“联盟伙伴关系”的想法,是亲西方派占主导地位的产物,他们已经被强国派取而代之。在强国派统治下,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利益得到重新阐述,以把人们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反应以及保持领土统一的需要包括进去。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坚持他们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的权利,即使采取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办法也在所不惜;他们还会制定一项抗衡性对外政策战略,以摆脱西方的压力。——摘自英国《生存》 材料3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摘自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4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在俄罗斯,存在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并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西方大国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是孤立主义还是“软弱的”帝国主义?是倾向于退而自保还是像《纽约时报》的一位评论员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狂妄自大”?长期以来,美国外交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最近几个星期的情况就表明了美国外交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倾向之间的这种摇摆。——摘自法国《世界报》1997年12月12日文章《美国在外交方面的矛盾》 材料2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多次谈到,在冷战和集团对峙结束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基础只能是多极化,它应考虑到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国家利益。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它不能容忍美国通过炫耀经济和武力优势,依靠自己的北约伙伴加紧建立单极世界的趋势。俄罗斯认为美国的这种企图是不能接受的,认为美国企图在解决关系安全和地区冲突的重大问题上削弱联合国和欧安组织的作用也是不能接受的。 不久前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强调指出,绕过现有的国际机构使用武力会破坏国际局势的稳定,激化紧张局势和挑起军备竞赛,加深国家间的对峙和宗教纠纷。 最近几年的事件表明,华盛顿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美国有权决定世界政治中的关键性问题,这纯属是做梦。 (1)即使美国具有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那也不足以强大到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建立美利坚帝国; (2)这种企图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力量中心的坚决反对,首先是俄罗斯和中国以及印度的反对,也绝不仅仅是它们的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的武力和经济恐吓没有起任何作用,它们仍旧是坚持反美立场。 由美国发起的北约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冒险已经证明单极世界的构想是行不通的。用武力干涉南斯拉夫主权的结果是,不仅不能解决科索沃的民族冲突,而且还会使南斯拉夫的这个地区变成东南欧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极为危险的发源地。 华盛顿想当世界唯一主宰者的野心最近也遭到了它的西欧伙伴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在日本的八国外长会晤发表的声明使美国政府感到意外和沮丧。加拿大和西欧国家支持俄罗斯,谴责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会上通过的文件说,必须维护1967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所有条款,它是当前世界战略稳定的基础。 西欧国家的立场是符合逻辑的,欧洲不希望看到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如果美国坚持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它是美国单极世界构想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军备竞赛就是不可避免的。 很难说,美国执政集团在政治上是否理智,是否最终能够意识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是否能够明白它面临的许许多多复杂问题是一个国家所无法解决的。或许,美国依旧会毫无结果地追寻建立单极世界的梦想。——摘自俄新社2000年8月6日专稿《美国的梦想》 材料3 最近发生的伊拉克危机产生的一个势不可挡的后果是,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大大增强。这一点不仅在那些通常是反西方的国家有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那些外表上亲西方的国家,如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也是如此。欧洲、俄罗斯和伊朗一直在尽快利用这一迅速发展的反美潮流。——摘自美国《情报文摘》1998年3月6日文章《1998年令人提心的开端》 材料4 8日是美国布什政府上台200天的日子。由于布什总统就任以来,接连不断搞“单边外交”,表明要退出防止地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等,海外对此越来越担心。其强硬姿态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在经济运作方面,虽然布什实现了自己做出的实施大幅减税的承诺,但是还未看到经济恢复的征兆,仍处于“等待成果”的状态。美国产业界对美元升值越来越不满,新兴市场也处于混乱之中,布什政府管理经济危机的能力也是一个未知数。 本月上旬,被认为是2004年总统的选举有力候选人的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格普哈特打破以往的沉默,公开批评布什总统外交政策“自以为是”。他认为,布什政府在导弹防御构想和《京都议定书》等方面的做法,导致盟国陷入混乱,并导致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关系出现不必要的恶化。 对布什外交投以怀疑目光的不光是华盛顿的政敌。《纽约时报》6月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对总统的外交才能表示赞许的人由以前的53%降到了47%以下,认为布什“没有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进行交锋能力”的人则升至44%。 由于克林顿前政府看上去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来随机改变自己的立场,因此被揶揄为“变色龙外交”。一位接近政府中枢的国务院高级官员解释说,为了给人们留下摆脱克林顿路线的印象,布什政府才一味地强调重视国家利益。 但是,也并非没有变化的萌芽。国务卿鲍威尔日前访华时,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美国不把中国视为敌人”,这显示了美国希望重新构筑一直龃龉不断的美中关系的愿望。围绕导弹防御构想,美国邀请俄罗斯国防部高级官员7日来到华盛顿,开始向俄方详细解释导弹防御构想的背景。可以说,这些都是与迄今为止一味强硬的做法不同的姿态。 下半年,布什总统还面临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等诸多外交课题。经过上台以后半年时间的“试验期”,布什外交正在迎来关键时刻。——摘自《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8月9日文章,《美国出现修正“单边外交”的迹象——布什执政200天回顾》 材料5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8年2月8日出访意大利前接见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是孤立主义还是“软弱的”帝国主义?是倾向于退而自保还是像《纽约时报》的一位评论员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狂妄自大”?长期以来,美国外交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最近几个星期的情况就表明了美国外交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倾向之间的这种摇摆。——摘自法国《世界报》1997年12月12日文章《美国在外交方面的矛盾》 材料2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多次谈到,在冷战和集团对峙结束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基础只能是多极化,它应考虑到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国家利益。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它不能容忍美国通过炫耀经济和武力优势,依靠自己的北约伙伴加紧建立单极世界的趋势。俄罗斯认为美国的这种企图是不能接受的,认为美国企图在解决关系安全和地区冲突的重大问题上削弱联合国和欧安组织的作用也是不能接受的。 不久前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强调指出,绕过现有的国际机构使用武力会破坏国际局势的稳定,激化紧张局势和挑起军备竞赛,加深国家间的对峙和宗教纠纷。 最近几年的事件表明,华盛顿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美国有权决定世界政治中的关键性问题,这纯属是做梦。 (1)即使美国具有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那也不足以强大到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建立美利坚帝国; (2)这种企图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力量中心的坚决反对,首先是俄罗斯和中国以及印度的反对,也绝不仅仅是它们的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的武力和经济恐吓没有起任何作用,它们仍旧是坚持反美立场。 由美国发起的北约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冒险已经证明单极世界的构想是行不通的。用武力干涉南斯拉夫主权的结果是,不仅不能解决科索沃的民族冲突,而且还会使南斯拉夫的这个地区变成东南欧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极为危险的发源地。 华盛顿想当世界唯一主宰者的野心最近也遭到了它的西欧伙伴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在日本的八国外长会晤发表的声明使美国政府感到意外和沮丧。加拿大和西欧国家支持俄罗斯,谴责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会上通过的文件说,必须维护1967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所有条款,它是当前世界战略稳定的基础。 西欧国家的立场是符合逻辑的,欧洲不希望看到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如果美国坚持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它是美国单极世界构想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军备竞赛就是不可避免的。 很难说,美国执政集团在政治上是否理智,是否最终能够意识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是否能够明白它面临的许许多多复杂问题是一个国家所无法解决的。或许,美国依旧会毫无结果地追寻建立单极世界的梦想。——摘自俄新社2000年8月6日专稿《美国的梦想》 材料3 最近发生的伊拉克危机产生的一个势不可挡的后果是,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大大增强。这一点不仅在那些通常是反西方的国家有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那些外表上亲西方的国家,如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也是如此。欧洲、俄罗斯和伊朗一直在尽快利用这一迅速发展的反美潮流。——摘自美国《情报文摘》1998年3月6日文章《1998年令人提心的开端》 材料4 8日是美国布什政府上台200天的日子。由于布什总统就任以来,接连不断搞“单边外交”,表明要退出防止地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等,海外对此越来越担心。其强硬姿态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在经济运作方面,虽然布什实现了自己做出的实施大幅减税的承诺,但是还未看到经济恢复的征兆,仍处于“等待成果”的状态。美国产业界对美元升值越来越不满,新兴市场也处于混乱之中,布什政府管理经济危机的能力也是一个未知数。 本月上旬,被认为是2004年总统的选举有力候选人的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格普哈特打破以往的沉默,公开批评布什总统外交政策“自以为是”。他认为,布什政府在导弹防御构想和《京都议定书》等方面的做法,导致盟国陷入混乱,并导致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关系出现不必要的恶化。 对布什外交投以怀疑目光的不光是华盛顿的政敌。《纽约时报》6月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对总统的外交才能表示赞许的人由以前的53%降到了47%以下,认为布什“没有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进行交锋能力”的人则升至44%。 由于克林顿前政府看上去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来随机改变自己的立场,因此被揶揄为“变色龙外交”。一位接近政府中枢的国务院高级官员解释说,为了给人们留下摆脱克林顿路线的印象,布什政府才一味地强调重视国家利益。 但是,也并非没有变化的萌芽。国务卿鲍威尔日前访华时,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美国不把中国视为敌人”,这显示了美国希望重新构筑一直龃龉不断的美中关系的愿望。围绕导弹防御构想,美国邀请俄罗斯国防部高级官员7日来到华盛顿,开始向俄方详细解释导弹防御构想的背景。可以说,这些都是与迄今为止一味强硬的做法不同的姿态。 下半年,布什总统还面临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等诸多外交课题。经过上台以后半年时间的“试验期”,布什外交正在迎来关键时刻。——摘自《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8月9日文章,《美国出现修正“单边外交”的迹象——布什执政200天回顾》 材料5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8年2月8日出访意大利前接见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1 是孤立主义还是“软弱的”帝国主义?是倾向于退而自保还是像《纽约时报》的一位评论员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狂妄自大”?长期以来,美国外交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最近几个星期的情况就表明了美国外交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倾向之间的这种摇摆。——摘自法国《世界报》1997年12月12日文章《美国在外交方面的矛盾》 材料2 俄罗斯总统普京最近多次谈到,在冷战和集团对峙结束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基础只能是多极化,它应考虑到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的国家利益。克里姆林宫明确表示,它不能容忍美国通过炫耀经济和武力优势,依靠自己的北约伙伴加紧建立单极世界的趋势。俄罗斯认为美国的这种企图是不能接受的,认为美国企图在解决关系安全和地区冲突的重大问题上削弱联合国和欧安组织的作用也是不能接受的。 不久前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强调指出,绕过现有的国际机构使用武力会破坏国际局势的稳定,激化紧张局势和挑起军备竞赛,加深国家间的对峙和宗教纠纷。 最近几年的事件表明,华盛顿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美国有权决定世界政治中的关键性问题,这纯属是做梦。 (1)即使美国具有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那也不足以强大到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建立美利坚帝国; (2)这种企图不可避免地引起其他力量中心的坚决反对,首先是俄罗斯和中国以及印度的反对,也绝不仅仅是它们的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的武力和经济恐吓没有起任何作用,它们仍旧是坚持反美立场。 由美国发起的北约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冒险已经证明单极世界的构想是行不通的。用武力干涉南斯拉夫主权的结果是,不仅不能解决科索沃的民族冲突,而且还会使南斯拉夫的这个地区变成东南欧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极为危险的发源地。 华盛顿想当世界唯一主宰者的野心最近也遭到了它的西欧伙伴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在日本的八国外长会晤发表的声明使美国政府感到意外和沮丧。加拿大和西欧国家支持俄罗斯,谴责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会上通过的文件说,必须维护1967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所有条款,它是当前世界战略稳定的基础。 西欧国家的立场是符合逻辑的,欧洲不希望看到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如果美国坚持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它是美国单极世界构想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军备竞赛就是不可避免的。 很难说,美国执政集团在政治上是否理智,是否最终能够意识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国际社会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是否能够明白它面临的许许多多复杂问题是一个国家所无法解决的。或许,美国依旧会毫无结果地追寻建立单极世界的梦想。——摘自俄新社2000年8月6日专稿《美国的梦想》 材料3 最近发生的伊拉克危机产生的一个势不可挡的后果是,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大大增强。这一点不仅在那些通常是反西方的国家有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那些外表上亲西方的国家,如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也是如此。欧洲、俄罗斯和伊朗一直在尽快利用这一迅速发展的反美潮流。——摘自美国《情报文摘》1998年3月6日文章《1998年令人提心的开端》 材料4 8日是美国布什政府上台200天的日子。由于布什总统就任以来,接连不断搞“单边外交”,表明要退出防止地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等,海外对此越来越担心。其强硬姿态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在经济运作方面,虽然布什实现了自己做出的实施大幅减税的承诺,但是还未看到经济恢复的征兆,仍处于“等待成果”的状态。美国产业界对美元升值越来越不满,新兴市场也处于混乱之中,布什政府管理经济危机的能力也是一个未知数。 本月上旬,被认为是2004年总统的选举有力候选人的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格普哈特打破以往的沉默,公开批评布什总统外交政策“自以为是”。他认为,布什政府在导弹防御构想和《京都议定书》等方面的做法,导致盟国陷入混乱,并导致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关系出现不必要的恶化。 对布什外交投以怀疑目光的不光是华盛顿的政敌。《纽约时报》6月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对总统的外交才能表示赞许的人由以前的53%降到了47%以下,认为布什“没有与其他国家领导人进行交锋能力”的人则升至44%。 由于克林顿前政府看上去总是根据对方的态度来随机改变自己的立场,因此被揶揄为“变色龙外交”。一位接近政府中枢的国务院高级官员解释说,为了给人们留下摆脱克林顿路线的印象,布什政府才一味地强调重视国家利益。 但是,也并非没有变化的萌芽。国务卿鲍威尔日前访华时,向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美国不把中国视为敌人”,这显示了美国希望重新构筑一直龃龉不断的美中关系的愿望。围绕导弹防御构想,美国邀请俄罗斯国防部高级官员7日来到华盛顿,开始向俄方详细解释导弹防御构想的背景。可以说,这些都是与迄今为止一味强硬的做法不同的姿态。 下半年,布什总统还面临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等诸多外交课题。经过上台以后半年时间的“试验期”,布什外交正在迎来关键时刻。——摘自《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8月9日文章,《美国出现修正“单边外交”的迹象——布什执政200天回顾》 材料5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1998年2月8日出访意大利前接见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