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M=-B,其中,M表示货币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交易方法。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点就是基础货币以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所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N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央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货币的资产方起着重要作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实质上既是货币与债券的互换,也表现为债券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制约作用。
近5年来,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迅速发展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标志,中国货币政策成功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之所以推陈出新,与对冲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是密不可分的。从1998—2002年的几个年份,我国经济基本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从交易方式上看,当时公开市场操作只包括现券买(卖)断和逆(正)回购几种形式。2002年9月以后,我国开始尝试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作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弥补了市场短期债券不足的缺陷。随着人民币外汇占款的进一步上升,对冲操作任务也越变越重,而且随着央行之前发行的短期票据逐次到期,公开市场操作面临很大尴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4年12月起,中央银行不得不开始发行3年期长期票据,即是为了替代已经到期的央行票据,也是为了延长新发行票据的到期时间。但是,中央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是把矛盾推向未来,因为3年以后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央行票据到期压力和通货膨胀风险。而且,由于央行票据是要支付利息的,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财务成本问题,央行很可能需要再度增发货币,这也是一种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显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很难在票据发行道路上走得很远,必须寻求新的替代手段。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试述我国中央银行现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以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作为操作的目标。()

    判断题查看答案

  •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的回购交易是怎样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量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通过买卖()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多选题查看答案

  • 如何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缺乏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采用()方式进行交易。

    填空题查看答案

  •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判断题查看答案

  • ()市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种货币市场,因此,是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所。

    填空题查看答案

  • 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和美国的公开市场操作有什么区别?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