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试举例说明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证据及其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1)Neisser(1963)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所谓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结果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2)特雷德曼和索瑟(Treisman&Souther,1985)的非对称性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呈现两种图形,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搜索:
A.或者从若干个圆形中搜索带小尾巴的圆;
B.从若干个带小尾巴的圆中搜索圆。
结果表明:A搜索要比B搜索快得多。而且,A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不显著影响被试的反应时,而B搜索条件下分心刺激的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解释:A搜索是自动加工的,产生的是相对简单的特征地图,被试只能拿看到圆上的小尾巴就能做成肯定的反应;B搜索应该是控制加工的,产生的是位置地图,被试必须将圆和竖线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将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逐一比较,才能做成正确的反应。
(3)非对称性搜索的实验的理论意义:
1、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1977,1980)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出了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2、提供了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在视神经研究中,研究者把有效的视觉搜索作为某种基本视觉特征觉察器存在的依据。搜索具有前注意基本特征的靶子比搜索缺失那种特征的靶子要容易,因此,视觉搜索不对称现象在辨别作为基本特征的刺激维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视觉搜索的非对称还表明:干扰项的特点对某些靶子的搜索速率有影响。这提示搜索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寻找靶子,而是在加工靶子与干扰项的关系。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下列哪些实验研究证据支持区别性特征模型?()

    多选题查看答案

  • 空间框架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实验证据?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加工水平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举出一个支持它的实验证据。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空间框架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样的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经典心理旋转实验说明表象以()形式存储,这样,表象是()的近亲。

    填空题查看答案

  • Wason(1968)的字母数字任务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 Johnson—Laird等人(1972年)的信封邮票任务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对于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够很好的复述,而对于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试的回忆效果很好。()

    判断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