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4 个小题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简答题1

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

正确答案

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主张工商皆本。
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答案解析

本小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经济和阶级因素联系明清的时代特征回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注意阶级因素,不能回答“资产阶级壮大”,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早期的资本家,但并没有独立的资产阶级。
简答题2

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正确答案

方法:历史的(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辩证的(一分为二)。
评价:进步性:①第一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
②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①人民权利有限而且取决于君主的同意;
②立法、行政和司法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专制色彩浓厚。

答案解析

材料一既认识到黄宗羲思想的局限,又关注到思想的进步之处,反映出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反对“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的认识,可见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历史。按此方法评价《钦定宪法大纲》,一方面既要有进步性、局限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简答题3

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

正确答案

相同: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选择观点并阐述理由
第一种:同意。
理由: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共和国体制继续维持;
②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第二种:不同意。
理由: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共和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20世纪初共和制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程度远低于同时期君主立宪制的日本。

答案解析

对比材料,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对于这一观点,赞成与反对均可,关键是阐明理由,结合相关史实。“同意”的理由可以举中国、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史实;“不同意”的理由,可选择英国、德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史实。
简答题4

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正确答案

不同:康有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三世说)、渐进(改良、立宪)救国;
孙中山: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共和)救国。
历程:器物-制度-文化;(3分)以欧美为师-以俄(苏)为师-走自己的道路。

答案解析

两人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注意比较的角度。理论依据上,康有为是传统的三世说,孙中山是受进化论的影响;救国方式,即实现的途径,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坚持革命。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注意高度概括,不要罗列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背景;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
相似试题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问题眼光,但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和体现时代的脉络与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辩证的批判精神,但目的是为了提出建设性意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问题眼光也好,批判精神也好,都是为了对社会和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而不能毫无建树地破坏。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问题眼光,但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和体现时代的脉络与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辩证的批判精神,但目的是为了提出建设性意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问题眼光也好,批判精神也好,都是为了对社会和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而不能毫无建树地破坏。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问题眼光,但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和体现时代的脉络与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辩证的批判精神,但目的是为了提出建设性意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问题眼光也好,批判精神也好,都是为了对社会和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而不能毫无建树地破坏。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理念一致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