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发生于婴幼儿和青少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前)的社会化常被人们称为“基本社会化”或“一级社会化”。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生活技能、交际语言、认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等,并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正确估价自己、评价别人,了解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社会角色,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格。通过基本社会化,个体的自然性大大减少、社会性大大增加,初步确立了独特的自我,能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开始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参与社会生活。基本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环境完成的。
发生于成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的社会化常被人们称为“继续社会化”或“二级社会化”。顾名思义,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继续,是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继续社会化之所以是必需的,是因为:
(1)个体在基本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
(2)个体进入成年期、老年期后,社会赋予了他许多新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向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期待,他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都变得复杂化了,他还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或先前不突出的问题,如日益迫近的死亡问题;
(3)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地也不稳定,因而个体必然会面临更新知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成年人、老年人同青少年、婴幼儿一样,也必须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场所或途径主要有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正确对待死亡,后面我们还将论及这一问题。
除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化类型,即再社会化。这种社会化既可能发生在成年、老年阶段,也可能发生在青少年甚至婴幼儿阶段,当然大多数是发生在成年以后的阶段。所谓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它分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再社会化又分两种:一是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而进行的再社会化。二是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后而进行的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而不得不进行的再社会化。二是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在我国,这种强制再社会化是在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所和劳改场所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