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1 个小题

案例分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骗取贷款   
基本案情:1990年,犯罪分子李某的邻居尤某以做黄金生意为由,向李某提出借款,承诺月息2分。李某除了将自己的积蓄借给尤某外,还从银行贷款给尤某使用。后尤某无力偿还贷款,李某只得自行负担债务本金。1996年底,陈某向李某借款,李某不仅以自己为担保人从银行帮助陈某贷款,还以自己名义在银行贷款后将资金借给陈某使用。后因陈某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本息,李某不得不再次自行承担银行债务。李某借款给尤某、陈某使用的过程中,为了归还到期银行本息,不断通过重新贷款或从他人处以高息的方式募集资金。后因银行规范了信贷制度,李某只得通过向社会公众以高息借款的方式募集资金,致使其借款次数不断增加,负债数额剧增。 
2008年7月,李某在周转困难的情况下,不计成本的向霍某、吕某等人采取高买低卖的方式倒卖银行承兑汇票,疯狂套取银行贴现资金。最终债务数额成倍放大,李某无法募集足够资金支付到期债务,2009年5月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经司法机关审查认定,李某为偿还到期债务,未经批准,以高额利息和损失银行承兑汇票贴息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达19.39亿元(案发时有938万不能归还),扰乱金融秩序,其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50万元。 
作案手段:本案中,李某吸收公众存款,一是利用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影响力,虚构各类借款事由和担保条件募集资金。为了获得资金,李某还提供虚假的房产证作为借款抵押,同时伪造了所在国有银行支行的印章加盖在其出具的借条上以增加可信度;二是采取高买低卖的方式倒卖银行承兑汇票。为了获得对资金的暂时控制权,李某指使霍某、吕某从银行开具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并且溢价购买再折价卖给他人套取银行贴现资金。 
损失及影响:李某从事非法募资的时间跨度较长,非法吸收的对象人数较多,非法募资的金额巨大,部分借款人的本金无法得到清偿,经济损失巨大。李某在这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活动中最终身败名裂、锒铛入狱。同时,李某所在的银行也有34人受到内部责任追究,其中,开除1人,撤职7人,记大过10人、记过10人,警告6人。

简答题1

请你结合以上案情,从犯罪人和银行方面简要分析原因并从银行角度做出反思。

正确答案

犯罪人因素: 李某个人优越感和虚荣心较强。在她看来,银行贷款到期不还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而追着朋友要债务也是很没面子的举动,既要在朋友面前显示自己有能力搞定债务,又要按时归还银行贷款,这对当时的李某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李某做出如此荒唐的偿债手法与其女性特征也有密切关系。李某在后期为了不影响家庭稳定,不得不铤而走险大肆高买低卖、疯狂倒卖票据来极力填补自己非法集资的资金缺口,拖延案发时间。
银行因素:目前银行票据查询系统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查询效率低下。联行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也存在局限性,无法及时识别票据的真伪,可靠性不足。银行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内外部人员勾结进行票据欺诈成为可能。
反思:李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之大、时间之长令人侧目,凸显所在银行基层高管人员管理的薄弱。因此,银行要加强对高管及员工异常行为的监督和排查;加强票据监管,重拳打击票据违法行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加强警示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户以上的,可以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户以上的,可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万元以上的,可以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万元以上的,可以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万元以上的,可以认定为“数额巨大”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单位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万元以上的,可以认定为“数额巨大”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多选题查看答案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

    判断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