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在精馏塔内积累精馏所必需的低温液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储存冷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冷量平衡关系是:
总制冷量=总冷损+积液所需的冷量
对同样的制氧机来说,所需积累液体的数量是相同的,因此所需的冷量也是一样的。但是,一台制氧机的总制冷量和总冷损量却与具体条件有关,有时相差甚为悬殊。它与制氧机的安装、检修质量及启动阶段的操作有关。
影响总制冷量的关键是膨胀机的检修、安装质量及操作水平的高低。在启动阶段,防止水分和二氧化碳在膨胀机内冻结,防止膨胀机过滤器被堵塞,尽量延长膨胀机在较高入口温度工况下运转的时间等等,都是增加总制冷量、缩短启动阶段的措施。
在启动操作中,必须注意逐渐减小蓄冷器或切换式换热器的热端温差;在没有积累起足够的液体以前,不要急于启动液氧泵或送氧。把冷损限制在最低程度,就可以使更多的冷量用来液化气体,缩短启动时间。
与“储存冷量”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分配冷量”的问题。我们希望将抵消冷损后余下的冷量尽量留在精馏塔系统(包括过冷器和液化器)内,用于液化空气。但是,如果在操作中不注意发挥液化器及液空过冷器在积液阶段的液化作用,不注意利用液氮过冷器回收冷量,就会造成过多的冷量被返流气体带到蓄冷器(或切换式换热器),造成蓄冷器“过冷”,并使热端温差扩大,冷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膨胀机的入口及出口温度都会降得很低,制冷量减少,运转也不安全。同时,液面也会处于“徘徊不升”的情况。这时应减少膨胀量,并充分发挥过冷器及液化器的作用。有的单位将膨胀后空气提前导入上塔,使蓄冷器冷端返流气体温度升高,改变过冷工况。
积累液体所花费的时间还和启动前设备的加温(包括绝热层的加温)情况及启动后冷却塔内设备及绝热层是否冷却均匀、彻底有关。如果加温终了温度过高,冷却阶段又未冷透,则较早出现的液体打入上塔后将大量蒸发。同时,绝热层中贮存的热量(为冷却绝热层所需冷量往往大于整个积液阶段所需的冷量)继续传入塔内,都会造成液面迟迟不上涨或涨势缓慢,拖长这一阶段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