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1 个小题

译书
材料:东汉时期西域僧人安世高、支谶等到洛阳,翻译佛经多种。魏晋时期名僧鸠摩罗什和真谛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传教译经,唐朝玄奘从天竺回国后译经75部,与鸠摩罗什和真谛并称古代三大翻译家。
1862年成立的同文馆是中国官方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为主,自然科学的译著也有一些。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共译书158种,其中史志、公法、教育方面18种,军事32种,商学8种,科技90种。此后,沿海地区相继仿行……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译书不再由官方译书机构所专营。1897年梁启超开办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说:“本局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1900年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仅1901至1904年间,就译出各国史志以及哲学、法政、教育、外交、兵制、农政、矿务、工商、理化、卫生等各类书籍533种。冯自由称译书汇编社“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简答题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古代到近代译书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完整、准确;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正确答案

汉唐时期由于佛教盛行,译书以僧人翻译的佛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由于清政府开展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官方译书系统形成,译书以科技、军事为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先进分子由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制度,不满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民间译书增多,改以政治内容(社会科学)为主。此外由于中国从古代至近代,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增强,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因此译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即分析概况材料的能力,问题的关键点是准确评述中国翻译事业从古自今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古代译书和近代译书,在准确概况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还涉及一定程度的评价,这一点一定要特别注意,这就是高中历史的新型考题,即评述类试题。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相似试题
  • 东汉时期,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制成新书写材料的人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下列文化现象不属于东汉时期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我们平时说的东汉时期是下列哪个时间段()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西汉和东汉时期,中央太学中的教科书不包括()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东汉:使用()。

    填空题查看答案

  • 材料一我国陶瓷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我国的陶瓷发展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时期,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越窑青瓷“类玉类冰”两大窑系举世闻名。到了宋代,我国瓷器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元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我国陶瓷业的发展臻于鼎盛,青花瓷、孔雀绿、紫金釉、珐琅彩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闻名于世。 材料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