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那么,主体化了的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可以这样说,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呢?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那么,主体化的历史又为什么会与客体历史相背离呢?实际上,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局限人们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时代的局限、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全面认识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促使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自觉地注意克服这些局限,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客观历史真相发生背离的程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注意鉴别其中可能由于作者的某种局限而出现的与历史真相的背离,避免盲目轻信。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相背离的关系?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如何?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述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历史认识的现实客体与潜在客体是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三者统一的途径有哪些?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