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地带南北更替的思想。
《周礼•地官》说:“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太阳高度角与纬度成反比,纬度越高,射线与地面夹角越小,获得的能量越低。
《汉书•晁错传》写道:“胡貉(mo,四声,东北方的民族)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酩(ming,四声),其人密理(皮肤粗糙,皱纹很多),鸟兽毳(cui,四声)毛,其性耐寒。扬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稀毛,其性耐暑”。这段短文概要地记叙了我国南北在气候,动植物、人种和民俗等方面的差异。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纬度差,将地球分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被称为“地理学之父”。19世纪初,德国A•Von洪堡发现温度的垂直差异和大陆东西岸差异,发现植物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被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l9世纪中叶德国F•Von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自然分异的术语。19世纪末,俄国B.B.道库恰也夫在研究土壤地带性基础上发展了自然地带性学说,划分出苔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荒漠地带、潮湿森林地带,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目前学术界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的识主要有下列四点:
①太阳能在纬度间的分布的分异,导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延伸和递变,引起纬度地带性;
②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
③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
④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异。
分歧集中在对地带性范围的理解上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领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