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B民族工业逐步改变了规模较小的状况
C民族工业对外国企业有一定的依赖
D民族工业在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了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关于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三年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这个机器厂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李鸿章在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以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而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与三种途径对应顺序正确的是()①轮船招商局②继昌隆缫丝厂③发昌机器厂④大生纱厂
单选题查看答案
上海地区在明代已形成高度市场化的“棉七稻三”农业种植结构,至清末民初棉花种植比重则降至1/3左右,但家织土布在当地仍大量存在,出现“近虽机器织布盛行”而“邑人„„大率多用土布”的情形。下列不能帮助我们理解上述现象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的三对主要矛盾是①法德矛盾②法意矛盾③英德矛盾④俄奥矛盾()
单选题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
单选题查看答案
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是由一位科学家于1950年提出,并且同时提出一个机器智能的测试模型,请问这个科学家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