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提高后膜对Na+、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SP)形成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降低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原理。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下列哪些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共同特征()。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如何通过突触传递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兴奋在中枢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理)?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离子有关()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属局部电位。

    判断题查看答案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了超级化。

    判断题查看答案

  • 能使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主要离子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