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3 个小题

“什么是世界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世界)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三:“(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周谷城
材料四: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

简答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世界史”有何共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特点:以本国(地区、文明)为中心;都是局部世界(已知世界)。
原因: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中心;认识的(历史的)局限性;全世界还处于隔绝状态,未形成整体。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即可对比出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世界史”的共同特点。从当时的认识范围即可分析形成的原因。
简答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的世界史相比,18世纪的世界史有何发展?概述发展的原因。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史观?

正确答案

发展:范围更广;体现了国与国平等;民族国家意识兴起(或民族主义的兴起)。(任答两点)
原因:新航路开辟;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观念;宣扬民族主义。(任答两点)
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二“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世界)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即可分析出18世纪的世界史的发展。根据时间信息,主要从新航路开辟等方面分析原因。根据材料三“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即可概括出反映的史观。
简答题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分别用材料三的史观和材料四的史观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正确答案

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
整体史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史观: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四“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即可归纳出指导思想。首先应该明确,材料三的史观是全球化史观,材料四的史观是革命史观,然后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相似试题
  • 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点有何局限性?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高二学生甲和乙,争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你说,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甲问。乙说:“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嘛,当然也就是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甲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用唯心主义说明唯物主义,又用唯物主义说明唯心主义,这算什么回答呢。” 从给概念下定义的角度看,用唯心主义说明唯物主义,又用唯物主义说明唯心主义是否合逻辑?为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不可知论”主张除感觉或现象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下列对材料中“不可知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②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③不可知论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④从世界观角度看,不可知论认为神创造了世界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种认识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种认识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种认识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