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有个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村的A、B、C三人作为嫌疑犯被押上法庭。这个法院的法官是这样想的:初审的时候,在没有威迫的情况下,假如不是盗窃犯就不会说假话;相反,真正的盗窃犯是一定会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借口的。因此,法官得出这样的结论: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就是盗窃犯。事后,事实也证明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审问开始了。 法官先问A:“你是怎样作案的?快快从实招来!” 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但是,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A讲的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法官就问B和C://“刚才A是如何回答我的问题?” B说:“禀告法官老爷:A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盗窃犯。” C说:“禀告法官老爷:A刚才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 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听罢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作出判决:B无罪释放,C是盗窃犯应予逮捕入狱。 请问: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做出这样的判决?

正确答案

不管A是盗窃犯,或者不是盗窃犯,他都会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如果A是盗窃犯,那么,A是说假话。这样,他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如果A不是盗窃犯,那么,他是说真话的,这样,他也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所以,不管什么情况,A都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在这种情况下,B如实地转述了A的话,所以,B是说真话的,因而不是盗窃犯。C有意地错述了A的话,所以,C是说假话的,因而C是盗窃犯。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运用对当关系或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从“所有盗窃罪都是故意犯罪”能否推出以下结论?为什么?A.并非有的盗窃罪不是故意犯罪。B.所有故意犯罪是盗窃罪。C.所有非故意犯罪不是盗窃罪。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侦破一件盗窃案的过程中,五名侦察员议论作案人究竟是谁。甲说:或者A,或者B。乙说:是C。丙说:不是A,也不是B。丁说:如果不是D,就是C。戊说:肯定不是E。查明结果后,发现只有一人说对了。请问,作案人是谁?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凡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都不是公开审理的案件。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已知: (1)只有破获03号案件,才能确认A、B、C三人都是罪犯 (2)03号案件没有破获 (3)如果A不是罪犯,则A的供词是真的,而A说B不是罪犯 (4)如果B不是罪犯,则B的供词是真的,而B说自己与C是好朋友 (5)现查明C根本不认识B 问:A、B、C三人中,谁是罪犯?谁不是罪犯?请写出推导过程。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以“有些刑事案件是不公开审理案件”为前提进行命题变形直接推理,可推出的结论有().

    多选题查看答案

  • 分析下列非演绎推理的种类.A、一位犯罪学家发现,当就业率升高的时候,盗窃率降低;当就业率降低的时候,盗窃率升高。于是这位犯罪学家得出结论:失业是引起盗窃罪发生率升高的原因。B、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在河北推广柿树剪枝技术时,为了说服当地群众,教授把一块柿树园一分为二,除自然条件相同外,其他的条件包括施肥、灭虫、浇水、除草等也都相同,其中的一块柿树剪枝,而另一块不剪枝。到收获季节,剪枝的一块柿子的产量比不剪枝的多三成以上。这下农民心服了,先进的剪枝技术很快推广开。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分析下列案例中的论证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其违反的逻辑规则和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某村发生一起枪杀案,被害人的妻子说:“凶手一定是李某,因为我丈夫被害的那天晚上,张三很晚才回家;而且他当过兵,枪打得很准;加上我丈夫过去当村长时批评过他,有旧仇,所以,一定是李某报复害死我丈夫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如果“有A是B”、“有A不是B”、“有B不是A”都真,则()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已知“有A不是B”为假,A与B的外延关系可能是().

    多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