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4 个小题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简答题1

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正确答案

因素: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
现象:闭关锁国政策;官僚腐败;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信仰等。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提供的时间线索,再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即可简要说出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的现象。
简答题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反馈的关键信息,最符合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和所学的二战进程,即可说明此时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简答题3

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形象: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

答案解析

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即可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是朝鲜战争,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即可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简答题4

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正确答案

按以下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变化的原因不主要取决于中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现实需要。
第三层次:对美国人的中国观进行简要评价。比如,美国人的中国观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答案解析

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可以从纵向时间轴的角度得出结论,或者对其进行客观性、全面性的评价均可。该类题,建议学生一定要动手去写,不要空着,只要写了内容,老师会酌情给分,否则一定是零分。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世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相似试题
  • 2014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元宵节,美国国务卿克里当天访问北京并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让人对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多了一分遐想。中美“交往”密切,但在外界看来,双方远没有“情人”那般和谐。“复杂的中美关系决定了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吵而不破’将是两国交往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中美双方“吵而不破”() ①坚持了适度原则,重视了量的变化 ②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正确反映了大国关系,求同存异 ④佐证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单选题查看答案

  • 2014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元宵节,美国国务卿克里当天访问北京并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让人对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多了一分遐想。中美“交往”密切,但在外界看来,双方远没有“情人”那般和谐。“复杂的中美关系决定了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吵而不破’将是两国交往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中美双方“吵而不破”() ①坚持了适度原则,重视了量的变化 ②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正确反映了大国关系,求同存异 ④佐证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单选题查看答案

  • 2014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元宵节,美国国务卿克里当天访问北京并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让人对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多了一分遐想。中美“交往”密切,但在外界看来,双方远没有“情人”那般和谐。“复杂的中美关系决定了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吵而不破’将是两国交往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中美双方“吵而不破”() ①坚持了适度原则,重视了量的变化 ②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正确反映了大国关系,求同存异 ④佐证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