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它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0)由胡璋的日籍妻子生驹悦任“馆主”,打着“日商”的旗号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注册,是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第二阶段(1900~1902)由中国人陈范接办,“高唱保皇立宪之论”,“时人多以康党目之”;第三阶段(1902~1903)陈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由改良派的支持者变为革命派的支持者。当时蔡元培、章士钊、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陈范同他们接触,并于1903年5月27日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该报遂成为这两个革命团体的言论机关。
《苏报》自章士钊主持后,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决心“扔出一束手榴弹轰开局面,报馆被封在所不惜”。因此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当时,清末著名革命家邹容写的宣传小册子《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立即加以介绍。章士钊发表《读<革命军>》一文,称颂它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接着又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把此书的发行说成是震撼人心的“雷霆之声”。因此引起清政府的注意。6月底,该报又发表章太炎写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论调,文中以轻蔑的口吻骂光绪皇帝是“载聒小丑,未辨菽麦”,说他跟慈禧太后没有区别,都是“汉族的公仇”。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蓄谋已久的清政府与租界当局勾结,派军警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窑第二天自动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欲置之于死地,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活动于7月15日开始了。章、邹以珐庭为讲坛,无情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起初,租界当局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苏报案”。其结果是扩大了茧命派的影响,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界的控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