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学书者怎样理解孙过庭主张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吴昌硕主张的“贵能深造求其通”,郑板桥主张的“学一半,撒一半”?
正确答案
这三句话是不难懂的,都是在谈如何继承传统,介绍各人学习的方法。孙过庭认为:学习前人的法书,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像;吴昌硕认为:学习艺术不能满足于局部的了解,要深钻下去掌握其规律更为可贵;而郑板桥则认为:对前人的东西,学一部分,抛开一部分,不必全部去学。
各自所谈的学习方法看起来有些矛盾,到底谁正确呢?其实,他们三人所谈的方法,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全是正确的,只是有阶段性的差异。有人认为,这三句话应联续起来理解,它们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这样来认识是可以的。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不管你学哪种字体,不管你临摹哪种碑或帖,最忌讳粗枝大叶、朝三暮四,只有按照孙过庭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方法去做,才有达到“入帖”的可能,否则,终身都将在门外。
当学习书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前人某家某派的用笔结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大致掌握其方法之后,此时,忌讳的是食古不化,目光短浅,沉溺于一家一派之中而不能自拔。若照“贵能深造求其通”的方法去广泛学习,开阔眼界,即能克服此病。这阶段,要注意追溯书法的渊源,了解书法发展的关系,掌握书法艺术形式的规律,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力求使书法与姊妹艺术勾通。
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不少人在探索的课题。郑板桥的主张倒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他说:“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认为对古人的东西不全学是因为“实不能全”,这是说的老实话,即使你真的作到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事实上也不能把古人精神面貌全学到手的。因此,他主张对古人不必全学,而去“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一边学习,一边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
在书法史上有不少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如苏轼、王铎临二王的法书,郑板桥临《兰亭》,何绍基临汉碑,吴昌硕临《石鼓》等,他们临出的作品与原作相较,几乎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这种方法同日本书坛非常重视的“意临”较为接近。可以把孙过庭、吴昌硕、郑板桥他们这三种方法,看成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但其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不能初学书法就来“学一半、撒一半”,这样可能什么也学不到手。也不能一开始学书法就来“贵其深造求其通”。由于缺乏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可能使学习书法陷进朝三暮四、漫无目标,徘徊仿徨的境地。同样,当你具备有相当的书法基础后,如果老还抱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学习方法不变,那你的创造性就可能被埋没,而堕为“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