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1 个小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下列试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
(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
师:第一个谁来?
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皇冠。
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
(生齐读)
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
(板书:率)
生:读“率”。效率的“率”。
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
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
师:真美呀!还有吗?
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
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
师: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上面还结着——
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
师:还有什么东西?
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
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十分漂亮!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
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
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
生:秋天。
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简答题1

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正确答案

(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
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这位老师能够遵循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场地、几场”的意思。但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区分场地的“场”和几场的“场”意思的不同。
(2)阅读切入环节的评析示例:
教者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由点到面,通过对“独特”和“迷人”的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为下面引领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3)体会乡下人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环节的评析示例:
“循文明像体情悟道”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者引导学生通过三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人家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一是从整体入手读课文,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写,先找出美丽的画面;二是边品边读边比较,通过聚焦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等词的细细咀嚼、品味.乡下人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装饰,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三是反复诵读中心句,加深理解,升华情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学习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渲淌。
(4)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环节的评析示例: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当讲则讲。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可以不讲;教师反复讲,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的,教师现在可以不讲。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有必要。“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孩子有的可能没有见过。教师通过映示图片,语言介绍,来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考生任意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评析即可。
教学启示: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扎实开展言语实践训练活动,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这位老师的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整体入手,聚焦一个问题。好的教学应当是作者的文路、教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编者的意图“统为一体”。教师要从整体上深入研读教材,找到一个主问题作为教学的抓手,统贯全篇。然后再围绕主问题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徐老师是以课文后面的中心句为切入点,提出“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不断探究。
(2)品词析句,突出言语训练。语文的“根”在哪里?就在“语”和“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穿越在言语的丛林中,通过“品词析句”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取文本的精、气、神,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3)找准基点,关注学情。语文教育专家徐根荣说:“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老师的‘教’,而是缺少学生的‘学’。谁能改变教学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有效教学的主动权。”过去,我们过多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当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找准教材韵重难点和言语发展的生长点。根据学情,选取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催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之花。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题目有何含义? 生:从课文看确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 生:这也指爸爸的不幸去世。 生:这个题目一语双关。 关于这则课堂提问,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在某次“阅读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以下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作品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播放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通过“听”的形式,让学生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理解诗歌意境,沉浸于诗词,从而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教学郑愁予的《雨说》,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对大自然赞颂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花木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伙伴在遇到花木兰女装出现时言行神态如何?生:“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伙伴那吃惊的神态表演出来)生:老师给我们表演一下吧!教师课前并无这个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吃惊的神态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体味生命,对生命有独特感受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