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概述“笺”行文对象之变化。

正确答案

东汉时选拔人才,需要考核撰写笺文的能力。顺帝初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各郡有人口二十万可举荐孝廉一人。被举者凡为行政官吏的,要试写笺、奏各一篇以察其高下。魏代,笺的致文对象向高层发展。与此相对,将笺规定为上于太子的公文文种。唐代将启、笺都作为上于皇太子的公文。启用于对太子陈庶政,笺用于对太子致谢贺。宋代对太子、后妃用“笺奏”。明代用笺。清雍正以后,笺只用于对皇后表庆贺。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什么是笺?笺文始见于何时?试析笺的行文对象的变化。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民国时期公文里常用的“通行各省”是指行文普达各省。是同一篇公文以同一类型的众多对象(各省)为收文者的行文方式。相当于今之()

    单选题查看答案

  • 笺,到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用于致谢贺的准上奏文种,其上奏对象有()。

    多选题查看答案

  • 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示”的行文对象有()。

    多选题查看答案

  • 民国时期上行公文沿袭古文写法,在收文者后所缀“台下”类字样,表示行文对象为()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阐述清代、民国时期不同行文方向(行移方向)的旧公文中收文者位置的变化。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饬是上级主动对下级行文。当针对所有下级发文时,则称为通饬,相当于今之()。

    填空题查看答案

  • 指令和训令的不同在于:()为上级主动发文并有所指挥;()为上级被动行文,针对下级呈请之文所作答复并有所指挥、指示。

    填空题查看答案

  • 饬为上级对下级()行文;批为上级对下级的()行文。

    填空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