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初二某位学生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得出。他认为这两种表达式具有相似之处,并根据欧姆定律的表述方式对进行了描述: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1)请指出该生的描述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的定义式。

正确答案

(1)该生的描述是错误的,作为一些物理公式在物理意义上成立,但在数学意义上是不一定成立的。公式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R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是无关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一恒量。
(2)设计思想:该生对于电阻与电压和电流到底有无关系心存疑惑,所以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对电阻的定义式有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如何进行描述呢?学生1:是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验证的。
学生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可表示为。
老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我们进行变形推出,对于这个公式,大家思考一下,是否可以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学生3:我认为可以,推导式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有相同之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两个公式的性质是一样的。
学生4: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
学生5: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否有关,我感到不好确定。
老师: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到底哪个观点正确,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加以论证呢?
学生6: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老师:对,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进行一下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确定实验仪器并设计实验表格,然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一:我们小组用一个5Ω电阻做实验,当两端电压增大多少倍时,电流也随着增大多少倍,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是不变的。
小组二:我们小组分别用5Ω和10Ω电阻做实验,无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增大还是减小,根据测得的数据用公式计算,电阻R的阻值是保持不变的。所以证明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无关的。
小组三:我们小组跟其他小组的结论是一样的。我们认为物理公式有它的特殊性,有些物理公式在物理意义和数学意义上都是成立的,例如欧姆定律;而有些物理公式在数学意义上就是不成立的例如。
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对于电阻的定义式:我们发现这个比值是一恒量,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在以后学习的时候还会遇到,同学们对物理公式要很好地理解方能正确进行应用。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电流和电路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是学习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前提。在一堂课上,杜老师设计了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你是杜老师,请你为本节课设计一个教学结课片段,并说明设计思路。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英语考试中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情绪低落。班主任为了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学生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又一次次地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班主任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经历无数次的摔倒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又信心十足地投入到了学习中。班主任主要运用了哪种德育方法?()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在课程导入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扮演“编剧”“导演”和“剧务”的角色,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和积累的情感很快会化为对知识的探究动力,之后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下列哪项比较符合以上的描述?()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卫生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就因为在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卫生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就因为在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中某位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中文范唱、舞蹈表演、英文演唱……教师的表演充满激情,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于是就这节课中"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进行了反思。在第二次上公开课时,由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位教师不再自己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习。整节课比较流畅,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课堂上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练习时大声喊唱。课后,他马上就"教师如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当这位老师第三次为大家上公开课时,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师教得轻松自如、清晰流畅。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中某位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中文范唱、舞蹈表演、英文演唱……教师的表演充满激情,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于是就这节课中"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进行了反思。在第二次上公开课时,由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位教师不再自己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习。整节课比较流畅,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课堂上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练习时大声喊唱。课后,他马上就"教师如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当这位老师第三次为大家上公开课时,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师教得轻松自如、清晰流畅。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中某位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中文范唱、舞蹈表演、英文演唱……教师的表演充满激情,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于是就这节课中“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进行了反思。 在第二次上公开课时,由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位教师不再自己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习。整节课比较流畅,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课堂上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练习时大声喊唱。课后,他马上就“教师如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 当这位老师第三次为大家上公开课时,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积极地参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师教得轻松自如、清晰流畅。 请对上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做出评价。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王老师在"物质的分类"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对自己之前所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自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疑问所在。最后通过树状图的形式,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将课堂开始的分类进行更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设置中,体现了以下哪个过程?()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