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送风制度主要参数的调节是在炉况出现波动,特别是炉缸工作出现波动时进行的。调节的目的是尽快恢复炉况顺行、稳定,并维持炉缸工作均匀,热量充沛,初始煤气分布合理。
(1)风量。在日常生产时,高炉应使用高炉料柱透气性和炉况顺行允许的最大风量操作,即全风量操作。这样既保持高产,也充分发挥风机的动力,消除留有调节余地的放风操作。风量调节应在炉况不顺或料速过快会造成炉凉时采用,必须减风时可一次减到需要水平,在未出渣铁前减风应密切注意风口状况避免灌渣。在恢复风量时,不能过猛,一次控制在30~50m3,间隔时间控制在20~30min。
(2)风温。热风带入炉缸的高温热量是高炉的重要热源(收入可达总热量的30%左右),也是降低燃料比的重要手段,高炉生产应尽量采用高风温操作,充分发挥高风温对炉况的有利作用,也充分发挥热风炉的能力,要消除热风温度保留50~100℃作为调节手段的现象。生产中要尽量采用喷吹燃料和鼓风湿度来调节炉缸热状态的波动。在必须降风温时,应一次减到需要水平,恢复时要根据炉况接受程度逐步提到正常水平,一般速度在
50℃/h,切忌大起大落。
(3)风压。风压反映着炉内煤气量与料柱透气性适应的状况,风压波动是炉况波动的前兆,现在生产中广泛采用透气性指数来反映炉内状况。由于它的敏感性,有利于操作者进行判断,做出及时调节。生产中会出现由高压转常压操作的情况,这不仅给高炉带来产量和焦比的损失,而且还影响炉顶余压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炉内的原因,例如处理悬料等,但更多的是炉前操作和设备事故,所以加强炉内外精心操作和设备的科学管理,消除隐患,是减少高压改常压操作的重要措施。
(4)鼓风湿度。在不喷吹燃料的全焦冶炼时,加湿鼓风对高炉生产是有利的,而且还是调节炉况的好措施,它既可消除昼夜和四季大气湿度波动对炉况波动的影响,还可保证风温用在最高水平。利用湿分在燃烧带分解耗热,用加减蒸汽的办法来稳定炉缸热状态,而且分解出来的O2
还可起到调节风量(1m3风加10g湿分约相当于加风3%)的作用,则可以扩大燃烧带。但是综合鼓风发展后,加湿鼓风的作用被综合鼓风取代,在大喷煤时不但取消加湿,还要脱湿。
(5)喷吹煤粉。它不仅置换了焦炭,降低了高炉焦比和生铁成本,而且成为炉况调节的重要手段,即将过去常用的风温、湿分调节改为喷煤量的调节。在采用喷煤量调节时应注意几点:一是要早发现、早调节;二是调节量不宜过大,一般为0.5~1.0t/h,最大控制在2t/h;三是喷煤有热滞后现象,它没有风温和湿分见效快,一般滞后2~4h所以要正确分析炉温趋势,做到早调而且调节量准确。
(6)富氧。在我国富氧首先是作为保证喷煤量的措施,其次是提高冶炼强度以提高产量。目前还很少有高炉专用制氧设备来保证高炉用氧,大部分是利用炼钢的余氧,因此要常用富氧量来调节尚有困难。一般是在喷煤量大变动时,用氧量才作调整,而且是先减氧后减煤,先停氧后停煤。
(7)风口面积和长度。风口面积和风口直径是在适宜的鼓风动能确定后再通过计算确定风口面积和直径。一般面积确定后就不宜经常变动。在有计划地改变操作条件,例如换大风机,大幅度提高喷煤量等应相应改变风口面积。在处理事故或炉况长期失常时也动风口面积,例如早期出现炉缸中心堆积时就可缩小风口,经常采用风口加砖套的办法来缩小风口,或临时堵风口缩小风口面积,目的是将煤气引向中心,提高炉缸中心区温度。在炉况改善后,捅去砖套或堵风口的泥。
为活跃炉缸和保护风口上方的炉墙也可采用长风口操作,一般风口长度在中小高炉上是240~260mm,在大高炉上是380~400mm,有时更长一些,例如宝钢的风口长度达650~700mm。
为提高炉缸温度,现在很多厂使用斜风口,其角度控制在5°左右,而中小高炉有时增大到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