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国债是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既是一种财政收入,又遵循信用原则,必须有借有还。
(1)国债的负担。国债的负担是指国债发行、认购、偿还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负担。各个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国债不仅存在一个负担问题,而且如何衡量处理国债负担也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国债的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A.国债认购者的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尽管这种让渡是暂时的,但也会对他的经济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造成一定负担,虽然国债到期后还本付息会给认购者带来报偿,最终抵消负担,但就国债发行和认购环节而言,国债对其认购者造成的负担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者的实际负担能力。
B.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因而政府借债的同时,也对自身形成一定的国债负担。所以,政府借债必须考虑偿还能力,量力而行。
C.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最终来源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还是要用税收来还本付息,对纳税人造成负担。
此外,从长远来看,由于一些国债偿还期限长,使用效率低下,不仅形成当前的一种社会负担,而且可能转化为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负担,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率,为后代积累更多财富。
(2)国债的限度。由于国债会对当前以及未来形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因此,国债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所谓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适度规模的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对国债总规模的控制是防止债务危机的重要环节,而控制当年发行额和到期需偿还额往往更具有实际意义;只要控制住这两个数量指标,国债总规模通常也不会出现问题。国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国债的应债来源,从国民经济整体看就是GDP,所以国债限度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国债负担率。
国债规模还受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政府用于还本付息的经常性来源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表示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或采用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前一指标可以直接表示政府偿债能力,而后一指标表示的是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称为债务依存度,也可间接表示偿还能力。
最后,要强调指出,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和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使用方向和结构合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自然会提高认购者的应债能力,也会产生一种内生的偿还能力,提高国债的限度。
(3)控制国债规模。由于国债存在一个限度问题,在实践中,政府就必须对国债的规模进行控制。国家确定国债限度,往往从当年发行额和到期需偿还额两方面入手,通过衡量国债负担率、偿还能力以及债务依存度三个指标,实现对国债总规模的控制,以防止债务危机。与此同时,通过优化国债使用的方向和结构,提高国债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认购者的应债能力和政府的偿债能力增强以提高国债的限度。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国债的负担率并不高,发债潜力较大。但同时从偿还能力和依存度指标来看,我国的偿还能力又是比较弱的,中央政府的债务依存度也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如何控制债务规模呢?首先必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国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财政赤字的大小,二是债务还本付息额,财政连年赤字使得我国国债发行额急剧扩大。同时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造成中央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存度高,而偿还能力低。因此,我国当前控制债务规模的途径是加强国债管理,完善国债发行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加快财政改革进度,提高“两个比重”,增收节支,压缩财政赤字。否则,一味的借新债还旧债,还本付息的压力会导致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最终造成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出现债务危机。另外,还必须加强国债收入使用的效益约束,避免无效支出,不仅有利于政府偿债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增强民间的应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