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2 个小题

材料1
列宁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材料2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3
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简答题1

请结合材料1回答:试根据这一论断分析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

正确答案

列宁的论断说明,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裂,独立主权受剥夺,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人民生活极度悲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利益的先后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它们是维护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它们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答案解析

简答题2

请结合材料2、3回答: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提出的“认清中国的国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重要启示?

正确答案

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政策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这是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我们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