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全身给药(全身化疗)
(1)常规给药:按照药品和剂型的使用说明,由联合方案中药物治疗规定天数,给予静脉推注、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2)持续输注:某些药物如5—FU,可改变常规静脉给药方法,持续静脉输注数天、数周或数月,使疗效有了相当幅度提高,同时不良反应减轻。持续输注可克服5—FU半衰期短的缺点,产生稳定的血浓度,使药物与肿瘤接触时间延长,有利于序贯杀伤癌细胞。化疗药物中ADM、IFO、VCR、VP—16等也有报道采用持续输注方法使用。ADM持续静脉滴注与标准快速静脉推注比较,心脏毒性降低,但其抗肿瘤效果仍需被确定。右锁骨上静脉穿刺置管术加上微量注射泵应用,是实现持续输注的前提。微泵可昼夜不停地向病人供应抗癌药。江苏省肿瘤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5—FU持续静滴和微泵低剂量5—FU持输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并推广到各地。
(3)时辰给药(定时疗法):肿瘤化疗给药还要讲究时辰。化疗的给药时间对药物毒性及其疗效均有明显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病人自身的生物钟和细胞增殖昼夜节律性变化,以期获得药物的最大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例如草酸铂(L—OHP)治疗方案,输液泵从下午10时开始向体内输注5—FU和亚叶酸,持续到次日上午4时为止(这一时刻是血细胞增殖的最低点),L—OHP在白天输注直到下午4时。这比常规给药方法疗效提高近一倍。而口腔炎、周围感觉神经病的发生率下降,ADM、DDP对骨髓的毒性也随着昼夜节律而不同。
局部给药(区域性化疗)
(1)动脉给药:以提高肿瘤局部区域的药物浓度,减低全身毒性,提高疗效。常用方法:①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即插管介入化疗,置管方法通过剖腹或经股动脉插管,间断性或持续性输注抗肿瘤药物,还要加栓塞剂以增加疗效。插管介入化疗大多用在肝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的治疗。对中央型肺癌、纵隔无明显淋巴结转移病人,亦可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颅内肿瘤选用颈动脉介入治疗等。②局部阻断化疗(隔离化疗):如肢体灌注化疗、全腹灌注化疗。这需要引出局部供血的动脉和回流静脉,并阻断局部与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引出的血管与体外循环泵连接,当启动体外循环泵时,局部或半身血液供应被完全隔离,再通过引出动脉注入化疗药。下肢肿瘤常用阻断化疗来控制,保全肢体。
(2)淋巴途径治疗:如盆腔腹膜外间隙置管化疗,是在盆腔腹膜外间隙置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盆腔淋巴结周围,药物可分布到盆腔各组淋巴结,且药物能从盆腔上升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利于杀灭转移癌细胞。目前该法已用于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治疗,不会引起注药局部正常组织的损伤。
(3)腔内化疗:包括胸、膜腔、心包腔局部腔内给药化疗。腔内治疗应尽可能排除腔内积液后,再腔内化疗或注入硬化剂。应注意对双侧胸水病人应避免双侧胸腔注入硬化剂,以免发生限制性呼吸衰竭;心包腔、腹腔内也避免使用硬化剂,导致缩窄性心包粘连或腹腔粘连。腹腔内化疗除用于恶性腹水治疗外,还可用作为进展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的辅助治疗,预防和治疗区域淋巴结、肝脏及腹膜微小转移灶,减少肝转移和腹膜复发。双路化疗,是使腔内化疗取得满意疗效的方法,即局部大剂量用药,全身毒性采用中和措施。例如,局部给予大剂量顺铂(DDP),再用硫代硫酸钠(STS)进行全身中和可以提高疗效,而肾脏毒性又轻。膀胱腔内化疗可辅助手术或局部烧灼治疗,防止术后复发,同时对多灶复发的浅表膀胱癌也可起较好的治疗作用。膀胱灌注药物常用TSPA、MMC、ADM、HCPT等。术后辅助治疗,一般为术后每周1次:,约4~6周后改为每月1次,连续1~2年。
(4)鞘内化疗:是治疗脑膜转移的方法,对易于发生脑脊膜转移的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是预防脑脊膜转移的措施。鞘内直接注药,局部浓度高,疗效好。常用药物有MTX、Ara—c、TSPA。禁用于鞘内的药物有5—FU和V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