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人工纯林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目前年成灾面积1.1-1.2亿亩,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0亿元。“九五”期间,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技术有了较大发展,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6%以下,监测覆盖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没有发生特大恶性火灾。
在利用营林技术调控森林病虫害方面,首次提出了由免疫树种、目标树种和诱饵树种组成的多树种合理配置防御天牛危害的生态调控技术,使杨树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利用遗传选育培育抗性植株来控制木麻黄蛀干害虫、桉树青枯病取得成功,筛选出抗虫木麻黄6个种源,其无性繁殖子代测定连续7年有虫率为零,筛选出抗病桉树优良品系39个,4年连续观察其发病率低于1%。利用组培技术能有效根除泡桐苗木带毒问题,从而有效根治泡桐丛枝病。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有了新发展。利用航空录像方法和GPS导航系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已开始在有关省试用。利用性外激素、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等在监测松毛虫、松小蠹、天牛、叶蜂等虫害取得进展,监测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利用流胶法对中国重大检疫病害-松材线虫病进行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用于生物防治的白僵菌生产工艺和菌剂质量大步提高。筛选出可增效30倍的松毛虫CPV病毒增效剂,使防治效果大大增强。研制成功背负式喷雾器均衡供药装置,解决了国产喷雾器药液残留和供药不均衡的问题,实现了地面真正的超低容量喷洒。国内首次研制成功背负式机动树干打孔注药机,为快速有效防治普通喷药难以奏效的蛀干害虫提供了有力工具。研制成功农药新剂型触破式微胶囊剂不仅具有一般微胶囊剂残留长、用量小、污染小等特点,而且能在害虫踩触时破囊,一次性释放有效成分,从而大大提高防治效果,目前已工厂化生产。
在森林火灾防治方面,实现了森林火灾卫星影相监测,为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提供了保障。此外,在利用树种自身的抗火性筛选防火树种以及利用防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技术取得进展;研制成功快速、轻便高山供水灭火系统,可从山下水源吸水输送到任意延伸的高处和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