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辨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查明传授源流
目录学与辨伪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提要式书目里,常有关于古籍考辨的记载。柳宗元《辨鬼谷子》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从而得出“《鬼谷子》后出”的结论。历代辨伪学家都非常重视从史志著录考察作者和传授源流,以辨别真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辨题名萧统所作的《昭明太子集》、题名岳珂所作的《索湖诗稿》、题名吴璃所作的《蕉窗葸隐词》等书为伪书,也都是从查考史志或诸家书目入手的,这的确是考辨古籍的一个重要方法。
(2)考订作者生平《斜川集》十卷,题宋苏过撰。书中内容与作者时代经历不符。据苏过墓志,过卒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但集中却出现南宋的嘉泰(1201一1204)、开禧(1205—1207)诸年号,以及周必大、姜尧章、韩惋胄诸人。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龙洲集》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
(3)分析作品内容旧诗中的“排律”一体,唐、宋、元皆未有,直到元末杨士宏选《唐音》,方以“排律”标目,明代高棅选《唐诗品汇》,仍之立目,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孟浩然集》标有“排律”之体,故《提要》认为已有误入,断非原本。另有《山谷精华录》一书,题黄庭坚撰,任渊编,而其书列有“五言排律”之目,作伪之迹,不掩自露,其属“伪题编者”已毋容置辨。这些都是从文体上判断古书真伪的显例。凡古籍中出现后代的称谓、人名、地名、朝代名以及谥号、避讳等等,则其书即使并非全伪,至少已经过后人的窜改或增补,这也是常见的通例。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