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夏商时代,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商代晚期出现了铜制无文仿贝,春秋时代,在南方楚国出现了有文铜贝“蚁鼻钱”,北方农业区出现了农铲形的铜铸币“空首布”。战国时代,出现了形制不同布币、刀币、圜钱等。黄金不铸造,按重量计算,以镒(20两)或斤为计算单位。五谷、珠玉等也在某些情况下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先秦有上(珠玉)、中(黄金)、下(铸铜币)三币之说。在各种铸币中,圜钱使用最方便,因而其流通有日益增广之势。
秦统一后,顺应货币流通发展的形势,确定了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以半两钱为法式,二者同时流通,其比价随各自的价值及市场情况的变化相互折算。由于当时商品流通发展程度底,黄金只能有对外贸易、远途贸易以及赏赐、馈赠中使用,日常交易及支付中皆用铜钱。
魏晋以后,黄金逐渐失去了上币的地位,铜钱由于价值低,不便于大额交易和支付,又出现了帛、钱兼行。但由于帛不便分割,易为水、火、虫蛀伤损,使其作为货币使用的条件受到很大限制。从北宋开始,出现了纸币。但纸币实质上不是货币,而是一种价值符号。它只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如铜、钱交子)投入流通,而不是和钱并立的一种货币。宋以后,由于外贸的增长和对外贸易中的长期顺差,从海外流入的白银数量逐渐增多,到明代中叶开始取得了上币的地位。这种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仍处于上币称量,下币铸造这种自秦以来的两币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