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的第三折的具体描写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艺术虚构?这折戏的戏剧语言有些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汉宫秋》是元杂剧的著名作品,它通过昭君和番的历史故事,表现了热爱祖国、反对屈膝投降、反对不义战争、希望民族和睦的思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昭君和番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一行动为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和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自昭君出塞直至元朝初年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发生,中原地区多次遭到少数民族奴隶主武力威胁和破环,由于这一原因,历代文人在以昭君和番的故事为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时,不断地改变这个故事的内容,加进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汉宫秋》的第三折写昭君留下汉家衣裳和投江殉国的情节,同历史事实完全符。这是因为在北宋和南宋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先后遭到辽、金、元等统治者的侵凌,屠杀和掳掠,人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社会生活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作者在《汉宫秋》第三折中通过昭君留衣和投江的行为表达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通过昭君的爱情生活的被破坏和她被迫离乡远嫁的屈辱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剧中所写汉元帝和大臣们昏庸无能,正是宋朝君臣的写照,而对毛延寿的鞭挞,正反映了人民对当时的汉奸卖国贼如秦桧之流的痛恨。总而言之,作者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才在历史故事中加进一些虚构成分的。
这一折的戏剧语言的特色,是它的曲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文采斐然;既使用了许多俚语、俗语,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又化用了许多诗词中的句子,如“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写得婉转缠绵,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是【梅花酒】和【收江南】两支曲子,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