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4 个小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简答题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不同点: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答案解析

问关于李贽和朱熹的观点主要结合材料提炼得出:朱熹认为“其(圣人)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其原因的分析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逐一分析回答。
简答题2

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正确答案

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民主思想。

答案解析

问结合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的思想矛头主要指向当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的思想属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简答题3

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

正确答案

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汉初的封国制;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

答案解析

问分别结合秦朝、汉代以及北宋等相关制度分析回答:“秦变封建而为郡县”,秦朝推行郡县制;“汉建庶孽”,西汉建立封国;“宋解方镇之权”,北宋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简答题4

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影响:具有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冲击。

答案解析

问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点评: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相似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卷十一 材料三 1898年,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巨著先后出版并流传甚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理”的共同涵义及在“穷理”上的不同途径。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