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起病大多缓慢而隐匿。男性多见,发病年龄10~40岁,以20~30岁为高发。
1.疼痛早期症状多为腰骶部不适或疼痛、晨僵,臀部和腹股沟区酸痛,可向下肢放射,类似坐骨神经痛,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夜间痛明显。约有半数患者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炎症为首发症状,为非对称性、反复发作与缓解。典型的症状是腰背疼痛、晨僵、腰椎活动受限和胸廓活动度减小。
2.脊柱曲度变化随病情进展,脊柱由下而上强直,腰椎前凸消失,驼背畸形,颈椎活动受限,胸肋连接融合,胸廓变硬,呼吸靠膈肌运动。
3.关节外表现包括眼葡萄膜炎、结膜炎、肺上叶纤维化、升主动脉瓣病变以及心传导系统受累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以及肌肉萎缩也常见。晚期出现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4.体征常见体征为骶髂关节压痛,骨盆挤压试验和分离试验可出现阳性,脊柱活动度和胸廓活动度减小。“4”字试验阳性。
5.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活动期可有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升高,90%患者HLA-B27阳性。
6.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的放射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骨盆正位片可观察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坐骨等部位的病变。腰椎是脊柱最早受累的部位,注意观察有无韧带钙化、方椎、脊柱“竹节样”变。骶髂关节CT检查能发现关节的轻微变化,利于早期诊断。
7.诊断标准诊断常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其内容包括:(1)临床标准:①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但休息无改善;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③胸椎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2)放射学标准:骶髂关节炎,双侧≥II级,或单侧III~IV级。II级为轻度异常,可见局限性侵蚀、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III级明显异常,有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部分强直等一项改变。IV级为严重异常,完全性关节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