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1)避讳和紧急,是概念变更名称的原因之一。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件大事,犯讳可能遭受刑罚甚至处死,一般人的名讳影响不大,但是皇帝的名讳就有影响到汉语词汇的可能。相传西汉吕太后名“雉”,所以改“雉”为“野鸡”,沿用到今天的口语中;官名常常因避讳而改称,如晋代不称“太师”而称“太宰”,就是因为避讳司马师的名讳;隋代不称“中书”而称“内史”是因为避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名讳。最典型的是“代”字,在上古时期,“代”字只是朝代的意义,而没有世代的意义,在上古汉语里,“代”和“世”不同:“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世”指祖孙三世;“二代”指两个朝代,“二世”指父子相传的第二代。区分严格。到了唐代,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世”字,从此以后,世代的“世”改为“代”。还有其他的忌讳,如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今人忌蛇,所以称蛇为“长虫”。
(2)避亵:某些被认为秽亵的词语常常被改为比较“雅”的或比较隐晦的词语。如“小便。”《说文》:“尿,人小便也。”又叫“前溲”,又叫“小遗”。但是,如果事物本身被认为秽亵,改换名称也不能解决问题。过了若干时期,又要找一个更雅更隐晦的名称来代替它。有些人用更古的别名,如“旋”,有些人另造别名,近代大小便叫做“解手”,小便叫做“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