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1 个小题
大班组教研时说起当天的半日活动,老师们感慨良多,尤其对于区域游戏后的回顾环节。 L老师苦恼地说:“感觉一个上午时间都不够用,区域时间得保证,在孩子们状态都很积极,马上就要完成自己的计划了的时候,我不能播放收拾整理的音乐,所以区域活动时间,怎么也要45分钟才可以。回顾环节,如果要使更多孩子都能分享回顾自己的感受,经验,怎么也得30分钟,加上户外活动,几次喝水,如厕,大组活动都要没时间了。” Z老师说:“回顾的时候,老师还是应该心里有数才好,给哪些孩子回顾哪些游戏活动要有目标才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取,对全体孩子都这样价值的‘点’,让所有孩子都受益”。 W老师说:“是不是也可以不进行集体回顾啊!孩子们收拾整理完就自然地去看同伴的作品,互相倾听,显摆显摆自己的成就。互相欣赏,展示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玩的?这不也是回顾吗?” L老师说:“也许小班可以这样吧,中大班是不是需要集体回顾?” Z老师说:“如果两个老师都几仔细观察了孩子的活动,可以分组进行回顾。一个组老师带十几个孩子,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孩子在集体面前回顾,但是分组回顾后还要不要再进行集体回顾我就很困惑了,因为可能有的孩子的经验特别值得让所有孩子都了解。” W老师说:“我记得之前还倡导老师把大组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和回顾环节有机地融合起来,我也认同这样很实用,也很自然,但是我们的大组活动(集体教学)多半是我们在上周备课时设计好的,不能说是完全预成的,很大成分是根据孩子近期表现,需要生成的活动,但是如果在一次回顾后就马上进入适合的大组活动,别说年轻教师不能有太大把握,老教师恐怕也拿捏不好啊,再说了之前设计好的大组活动不也对孩子很有发展意义吗?”……
简答题第1题
老师们抒发着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也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到底什么样的回顾形式对于大班算是最适宜的呢?
正确答案
一、关注思维,择取内容。
回顾与分享的内容可以由老师根据近期观察到的内容进行预设,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幼儿行为进行生成,除了知识经验,相关技能,针对思维品质的提升,还抓住以下内容板块:
1.思维的呈现:
幼儿往往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及行为的结果,但对于自己是“如何做的”,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过程缺少清晰的认识。因此通过“你是怎么做”的,及“你为什么这么做的”等提示,帮助幼儿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思考行为的意义。
2.经验的梳理:
通过“在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得到哪些帮助?”问题,进一步促进幼儿思考自己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其他幼儿的共鸣,商讨更好的解决办法。
3.计划设计:
通过“明天你打算玩什么?”,“和谁一起玩?”,“下一次游戏有什么打算?”,“想不想进一步尝试”等问题,提示幼儿构建游戏计划,寻找连续游戏的线索。
二、关注表达,选择形式
1.从分组围坐开始。
回顾与分享,是分成小组还是全体集中,要站在幼儿需要的角度上去思考。根据幼儿的固定座位进行分组或根据幼儿玩的区域分组没,根据教师观察的区域分组或充分让幼儿自选均有利弊,如果选择固定的座位进行分组,幼儿可以共享不同游戏区的经验,但游戏中同伴经验的联系可能被打断,如果按照所玩区域分组幼儿游戏,幼儿之间的共鸣程度相对会高,那时间一长,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范围。如果选择根据教师观察的区域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前期的观察,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游戏经验。但又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如果选择幼儿自选教师、自选伙伴分组交流,利于幼儿的自主性表达,但又限制了老师的预设,对教师的随机反馈能力给予了高度挑战。无论哪种方式,都非一成不变,只有选择当下场景中,所以利于幼儿分享游戏经验的方式才是最合适的。
2.方式多样化。
分享的最初,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游戏经验。同时也可以适当变换说的形式,让幼儿在变化中体会表达的新鲜感。还可以采用自主预约说,观察典型说等方式,让回顾与分享更具主体性和实效性。
3.用时计算。
回顾与交流到底用多少时间?与预设的集体活动冲突怎么办?如果大部分幼儿对当下分享的话题感兴趣且话题是有价值的,即使时间长一些又何妨。所以一方面要择取有价值的回顾分享资源,和预设比对出更有价值的内容,进而决定分享的时间。另外将幼儿的如厕,喝水等生活环节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把这些时间留给回顾分享。
有些好的回顾与分享,并非追求形式华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反复研析,真正适应幼儿兴趣,学习特点与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