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开发的影响。
1、层间非均质性导致“单层突进”
层间非均质性降低了水淹厚度系数。由于各单层之间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差异,其渗透率大小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高达数百倍。这种非均质在多油层笼统注水和采油的条件下,注入水首先沿着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层迅速突进,使注水很快进入采油井,造成油井含水率迅速提高甚至水淹停产。而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大部分原油残留地下形成“死油”,从而降低了水淹厚度系数。
2、平面非均质性导致“平面舌进”
平面非均质性减小水淹面积系数。由于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性,使各单油层在平面往往呈不连续分布,形成许多面积不大的油砂体。有的小油砂体只被少数井钻到甚至漏掉,造成注水开发时油层边角处的“死油区”和被钻井漏掉的“死油区”。此外由于平面上渗透率的差异,使注入水沿着平面上的高渗透带迅速“舌进”。而中、低渗透带相对受注水驱动小,因而降低了水淹面积系数。
3、层内非均质性导致“死油区”
注入水总是首先沿着层内相对高的渗透带突进,而同一层中的其余部分却不易受注水入的冲洗,成为“死油区”。
此外层内的沉积构造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也影响注水效果。例如斜层理,顺层理、逆层理、平行层理方向的渗透率的差异,严重影响了不同方向注水时的采收率大小。
大庆油田对斜层理砂岩储层进行了不同方向注水驱油模拟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4、微观非均质性导致大量“残余油”分布
油水在油层孔隙系统中的原始分布,主要是受岩石润湿性的制约。由于岩石有水湿、油湿之分,因此,在孔隙系统中原始的油水分布是不同的。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润湿相总是附着于岩石颗粒表面,并力图占据较狭小的角隅而将非润湿相推向更为广阔的孔隙中去。(油层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