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材料直接反反映了()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左右。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该材料表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19世纪下半期,棉布、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大宗商品,比重约占中国进口商品的30%。其中消费产品占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材料反映了()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背景材料: 好的新课导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氮肥的性质及应用》课堂的导入:教师: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学生惊叹。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背景材料: 好的新课导入,快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氮肥的性质及应用》课堂的导入:教师: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学生惊叹。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日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其表现是()。 ①外国商品日益占据中国市场 ②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③开始出现近代工业 ④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⑤自然经济仍然是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