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1 个小题

以下是某老师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请在观察案例后回答: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论战)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康有为、梁启超先生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从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的行动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问题:

简答题1

(1)该教师在讲解这一板块时运用的最典型、最特别的是哪种教学方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该教学方法的认识。 (2)你觉得该教师在对这一板块进行讲解时的情景设置是否恰当?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情境实践教学法。情景实践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历史问题为主线,以师生深入历史情景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材料中使用了角色情景类的情景实践教学法,将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论战,在创设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下,学生通过这种心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去“导演”历史。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课堂的重难点知识,材料中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的内涵有更好的理解。材料中学生能够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并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说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有兴趣的参与课堂学习交流中,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和情感,培养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2)该教师的情景设置有欠妥当。首先,将学生分为两派论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代人感。但该教师的做法仅进行了分组,并没对论战的背景和内容进行规范,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太容易发挥过多,使得论战的内容偏离原有方向。应限定论战的三个范围“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此外,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论战扮演完毕后应让学生通过论战思考结果如何,而不是老师直接总结。这里教师的总结也偏离了原来的主题:辛亥革命的思想背景。因此该教师的做法是不妥的。应限定内容范围,对学生的情境设置进行指导,并在最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论战后群众会站在哪一边,引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生1:1840年开始。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生2:1927年。师:不对。应是1949年。(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生1:1840年开始。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生2:1927年。师:不对。应是1949年。(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有关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两面性的体现”的难点讲解,某位老师通过让同学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以下是该老师在上本课时的教学片段:材料一: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成为反清革命的坚决反对者,梁启超曾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日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材料二:孙中山曾说:“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材料三:辛亥革命成功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1906年蔡邵文、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22日发动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2日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12月20日发动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无一不是以失败而终,但革命党人没有放弃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三段材料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通过材料分组讨论,简单归纳辛亥革命的过程。(2)通过材料简要总结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原因。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有关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两面性的体现”的难点讲解,某位老师通过让同学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以下是该老师在上本课时的教学片段:材料一: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成为反清革命的坚决反对者,梁启超曾公开表示:“刀加吾颈,枪指吾胸,吾敢日期期以为不可,期期以为不可也。”材料二:孙中山曾说:“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材料三:辛亥革命成功之前,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1906年蔡邵文、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22日发动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2日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12月20日发动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无一不是以失败而终,但革命党人没有放弃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师:同学们通过以上三段材料自由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通过材料分组讨论,简单归纳辛亥革命的过程。(2)通过材料简要总结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原因。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以下是某老师在准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请在观察案例后回答问题。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高潮,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教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论战)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康有为、梁启超先生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从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的行为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以下是某老师在准备《辛亥革命》一课时,对辛亥革命思想基础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请在观察案例后回答问题。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板书)师:“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高潮,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其核心是民权主义.是当时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教师情景设置,把学生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论战)师:通过论战,使更多人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康有为、梁启超先生曾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时代的弄潮儿,但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时候却成了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从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的行为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学生: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以下是某教师在讲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手里举着一本书说:“老师,刘欣在看小说:”“把书还给我!”刘欣满脸涨得通红,企图把书抢回来。“就不给!”教师严肃地走下讲台拿过书。他发现书名是《明朝那些事儿》,不禁有点惊讶。没想到学生中有人会对历史感兴趣,居然还是位女生!教师知道她很好强,简单的惩罚必然适得其反,何况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心中“暗喜”的违纪行为。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以下是某教师在讲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手里举着一本书说:“老师,刘欣在看小说:”“把书还给我!”刘欣满脸涨得通红,企图把书抢回来。“就不给!”教师严肃地走下讲台拿过书。他发现书名是《明朝那些事儿》,不禁有点惊讶。没想到学生中有人会对历史感兴趣,居然还是位女生!教师知道她很好强,简单的惩罚必然适得其反,何况这是一个值得教师心中“暗喜”的违纪行为。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