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师: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吗?请快速抢答,并简单说明判断过程。(1)2Cm,4Cm,5Cm(2)2Cm,2Cm,4Cm(3)lCm,5Cm,3Cm 生1:(1)、(3)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2)不能组成三角形。师:为什么呢? 生1:根据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2+4大于5,2+2不大于4,1+5大于3。师:大家同意吗? 生2:我认为(3)不能组成三角形,因为l+3不大于5。 师:很好!大家对(1)、(2)没问题吧。对于(3),大家同意吗?你认为应该验证三个不等式,如果我们只验证一个不等式,大家看看行吗?生3:应该是每两条边之和都应该大于第三条边。 师:是吗?可是该怎样验证才最快啊? 生1:定理说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应该任意两奈边才对,我看只须验证1+3不大于5,是最小两边之和不大于最大一边。 师:非常好!大家看看,是吗? 生:是的。 师:好!我们考虑问题就是要这样,要全面、快速.要抓住关键的东西。 问题: 请对:上述案例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是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领悟、积累的过程。多给学生创造ta我评价的机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能够激励、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课堂是活生生的学生思考的角度、速度是多种多样的,充满未知的因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因此,教师充分开发利用课堂的突然的问题,并能瞬时作出即时评价,则会紧扣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下列每组数据表示3根小木棒的长度,其中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并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段: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搜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搜集了吗? 生(齐答):搜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生(一男生):老师,我搜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的一张张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 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问题: 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问题(一):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问题(二):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生看画由)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生读) 问题: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6.7厘米,另外两条边都是5厘米,第三条边是()厘米。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