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在演示加法运算时,使学生知道这种运算的目的就是求几个数量的和;知道运算的客体就是事物的数量;知道运算的操作程序(步骤次序)及方法(运算的方式)。按照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阶段理论,这属于()。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动作阶段

D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定向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它们的定向。活动定向的性质、水平对心智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指物质活动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借助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物进行活动。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的。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它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动。它是借助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而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与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相比,其区别并非仅仅是言语减去声音,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五是内部言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智活动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从本题题干看,学生还处在一个了解的状态,因此答案选A。
相似试题
  • 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x7=?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影响的表现。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运算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策略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得到感性知识,这属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如果向学生提问:1加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许多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10进制的运算,影响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得到感性知识,这属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在学习对数运算法则时,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lg(A+b)=lgA+lgb,这属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称为()。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