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发展,ABC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之一,因此选D。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趋势 (1)演变: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②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刺史制度。 ④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⑤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⑦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相似试题
  •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清朝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填空题查看答案

  • 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秦皇之政”是指()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