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即当实际GDP大于潜在GDP,或者当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r,即调整利率应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总之,“相机抉择”与“规则”均是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货币政策策略也将发生变化。